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8月15日发布了稳定币最终版监管框架,这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首批将稳定币纳入本地监管体系的司法管辖区之一。这个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将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参考的模板。
MAS早在2019年12月就出台了PS法案,对稳定币进行了监管尝试。随后,在2022年12月,它对外发出咨询文件,就拟定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征求大众意见。最终,今年8月15日,MAS完成了最终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定稿。
这个监管框架引起市场关注的一点是稳定币发行对象上的开放性。MAS允许发行与单一货币锚定的稳定币,锚定货币是新加坡元。一般而言,一国货币是本国主权的象征,他国无权进行管理。但MAS允许稳定币锚定其他国家的货币,这是一项重大突破。说明MAS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充分考虑了G10国家的国情并与各国进行了沟通。
其次,在发行主体上,MAS进行了重大调整。MAS将稳定币发行主体分为两大类:银行和非银行。对于非银行发行者,MAS要求只有流通规模在500万新币以上的稳定币才纳入稳定币监管框架,并且需要申请PS法案下的MPI牌照;否则不属于稳定币监管范畴,只需要满足PS法案下的DPT规定。对于银行,MAS原计划将代币化存款纳入稳定币范畴,但两者在资产性质上差距巨大,最终将其剔除,因此银行也必须发行100%资产抵押的稳定币,但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并不需要申请MPI牌照。MAS给的解释是银行法案已经要求银行满足相关标准。
在资产构成上,MAS要求储备金只允许投向现金、现金等价物、剩余到期日不超过三个月的债券,并对资产的发行主体资质进行了详细规定:要么是政府/央行发行的货币现金,要么是评级在AA-以上的国际机构。值得注意的是,MAS对现金等价物进行了限制性解释:主要指可以迅速支付变现的银行机构存款、支票和汇票,但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因此类似USDC将90%的资产投向货币市场基金,甚至类似USDT投资一些商业票据,是不满足MAS监管规定的。
在资金托管上,MAS要求发行方成立一支信托并开设隔离账户,将自有资产与储备金区分开;对资金托管方的资质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是在新加坡有托管服务牌照的金融机构,或者在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信用评分不低于A-的海外机构。因此,未来想纳入MAS监管框架的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找一家新加坡本地或在新加坡有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合作。
在日常管理上,MAS要求对储备金的每日市值高于SCS流通规模的100%,在赎回时按面值赎回,并且赎回时长不得超过5天,并且要在官网上发布月度审计报告。MAS规定稳定币发行方的资本金不得少于100万新元或者年度运营费用(operating expenses,OPEX)的50%。
总结来说,新加坡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出台对全球稳定币行业的合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的示范和引领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MAS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创新性,并充分考虑了G10国家的国情和各国之间的沟通。这个监管框架对于稳定币发行主体、资产构成、资金托管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为未来全球稳定币行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和模板。